
通往幸福的旅程
王瑜
重新“捡”起已然落灰的书,徜徉在与智者的对话中,总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动,充盈心间。尤其兼职文化公司工作后,对新知识的渴求,颇有些如饥似渴的意味。为支撑家庭教育传播者的职责,这段时间,我或读或听,陆续学习了《幸福关系的七段旅程》《亲密关系》到《爱的五种语言》《李银河说爱情》等书籍……诸多感慨,如逢甘霖。“亲密关系是通往我们灵魂的桥梁。”愿这些体悟,能让我们一窥幸福的法门。
通往幸福的旅程,需要我们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收回投射。大多时候,我们总是习惯试图学习一些招数去改造我们身边的人。而《亲密关系》一书开篇直击要害:“真正的情感独立就是意识到——你的伴侣不应该是你爱与幸福的唯一来源。你的需求是你个人的责任。”李银河老师也告诫我们:“别企图改造爱人,请先关注自己。”其实,“我”才是一切的根源,学着保持“清醒”,向内反思反省,让心智模式从“期待别人来爱我,我才能幸福”,转变成“我才是亲密和幸福的源头,我可以成为幸福的创造者”。我们就拥有了这趟旅程的车票。
通往幸福的旅程,需要我们觉察“原始程序”学会终止。从小到大,我们的身体被动地安装了许多“原始程序”,一旦有压力、有情绪,这些程序就会自动运行。在“全民幸福社”APP里,心理学专家们就分享了诸多方式方法,比如可以运用“情绪咖啡机”“终止强迫性重复”的练习,把和这些情绪在一起的“深层动力”或终止,或交还,潇洒地和过去说再见,真正拥抱一段完整的、卸下包袱的亲密关系。这趟旅程或许就少了许多牵绊。
通往幸福的旅程,需要我们拥抱“内在小孩”学会爱自己。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小孩,或多或少希望像孩子一样被爱、被关怀。《别永远伤在童年》一书告诉我们,当可以正视、接纳、看见、关爱“内在小孩”时,自我疗愈的过程也就自然发生了。就像享受亲密一样,享受这份自我关爱的孤独和平和,这是我们“爱自己”的正确打开方式。这趟旅程也就有了内核的“原爱”动力。
通往幸福的旅程,需要我们学会男女身份的回归。《男人来自火星,女人来自金星》一书中指出,男人和女人有着天然本质的不同,由基因、生理、传承等因素决定,这是“自然法则的产物”。这种普及,让我们从本质原理上,更加宏观、客观的看待、体谅、理解、尊重伴侣与我们的不同。回归身份,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美好使命,也是亲密关系的基础需要。这趟旅程也就有了各归其位的秩序保障。
通往幸福的旅程,还需要持续学习创造更顺畅的沟通模式。在《爱的五种语言》里,有这样一个例子。同样面对晚归的丈夫,妻子的语言模式有两种。一种指责型:“你还回来干什么!”一种描述型:“我希望你今天晚上早点回来,我和孩子都很需要你。”其实内核,都是妻子希望丈夫早点回家,沟通方式不同,结果自然也就背道而驰。这本书还重点分享了两种沟通方式——分享式和欣赏式沟通。是的,幸福,也需要学习。这趟旅程同样需要不断加油充电。
当然,通往幸福的旅程或许不会畅通无阻,更不会一蹴而就,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习精进,汲取生命成长的能量,向着美好进发。
“见天地,见高山,见众生,见自己。”这,大概就是读书的意义。与君共勉。
(作者为本报主编、兼职“兴业幸福学院”运营专员)